近期国际海运市场经历剧烈波动,欧洲航线运价持续探底引发行业关注。尽管头部航运企业通过调整船舶部署试图稳定市场,但供需失衡叠加外部环境变化,导致运价下行压力持续显现。
美国政府近期针对中国造船业提出一项争议性政策,拟对中国制造的船舶每次停靠美国港口征收最高150万美元的费用,并对相关运营商附加额外成本。这一贸易保护主义举措表面上旨在削弱中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,实则可能引发全球航运体系的结构性动荡,甚至对美国本土经济造成深远反噬效应。
在国际海运物流领域,“船边直提”与“抵港直装”作为两种创新通关模式,通过优化流程显著提升了货物周转效率。两者虽均以减少中间环节为目标,但其适用场景与操作逻辑存在本质差异。
跨境物流中的税费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交易成本和通关效率。包税与不包税两种模式在费用结构、责任划分及适用场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消费者和企业作出更明智的物流决策。
特朗普政府重启关税工具的行为,正将全球经济推入新一轮动荡。美国政府以保护本土产业为名,自2025年起对包括中国、加拿大、墨西哥及欧盟成员国在内的多个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。这种单边主义举措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,反而触发全球范围内的连锁反应,暴露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多重弊端。
3月16日傍晚,台湾籍集装箱船"建辉轮"在基隆港东10码头进行燃油补给作业时,因操作失误导致重油泄漏。事故造成港区东岸多个码头共7艘船舶遭受污染,其中包括国际航线货轮及港务作业船舶,引发航运作业受阻与海洋生态保护双重考验。